网站首页 > 高端访谈 >
构建5G产业完整生态系统,推动AI在网络中深度应用
发布时间:2025-06-24 15:29:26 · 赵法彬

(文/赵法彬)作为亚太区甚至全球移动通信产业的重要活动之一,2025上海MWC深受业界关注。作为历届上海MWC的报道记者,感受到AI如同上海6月的气温一样火热,几乎每家参加企业都在展示AI技术或者AI应用。作为百年通信企业,爱立信同样对AI情有独钟,致力于通过AI赋能的连接能力,优化企业工作的程序与流程、提升运营效率,让原本复杂的任务得以简化;同时认为构建高度协同的生态系统很有必要。


5G生态系统向广度与深度拓展

“我欣喜看到5G Advanced(5G-A)在此实现了出色部署,整个生态系统的拓展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爱立信亚太区前沿技术总监Christopher Price说,“我在今年活动的多个场合围绕AI与5G Advanced(5G-A)的连接性及相关技术展开了发言。这一领域正迎来全球性的变革浪潮,成为众多部署5G国家的共同议题。”

“我更关注技术的实际赋能能力及其为运营商创造的新价值。”Christopher Price说,今年MWC上,5G-A对中国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的价值与影响尤为令人印象深刻。5G-A具备低时延特性,这对低空经济至关重要——低时延不仅能强化其通信能力,更能助力构建更好的生态系统,这一点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444db5f1ly1i2qfydnm1rj20ji0btaba.jpg

爱立信集团亚太区前沿技术总监Christopher Price(中)与爱立信中国区CTO王浩博(右)在2025 MWC上海展期间接受采访

爱立信中国区CTO王浩博认为,低空经济确实是今年国内ICT融合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也是新经济的引擎与抓手。此次展会,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展出无人机,这让我们注意到低空经济是对5G-A网络新能力的整体应用,不仅涉及通信,还包括网络差异化连接能力:通信能力至关重要——无人机控制需要超低时延以及高可靠性,同时低空经济也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因此,这需要综合技术的应用,比如爱立信的时间关键型通信(Time-Critical Communication)工具箱、切片技术等,都能保障高可靠、高性能的连接。此外,定位、感知等其他综合技术的应用也不可或缺,我们认为低空经济将成为未来新经济的重要抓手。

王浩博认为智能眼镜有可能成为下一个5G“杀手级应用”。他解释说,当下5G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与4G、Wi-Fi相比,其差异化价值尚未充分彰显,而5G-A正为行业提供破局契机。我们认为,AI与AR眼镜就是一个新的契机,通过引入全新应用开发模式与商业模式,将能推动我们的商业模式的转型,更能实现整个通信行业的范式升级。爱立信提出的“差异化连接”理念,正是基于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对QoS(服务质量)、数据安全性、语音通话等需求的差异——比如用户在刷短视频时对网络溢价的支付意愿较低,但当面对AR眼镜这类应用时,对大上行带宽和低时延的需求,将会成就差异化连接成为一个新的模式与体验。对于运营商而言,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开启全新的商业模式。这次我们看到很多运营商和设备商也开始展出智能眼镜,这正是融合了AI、5G-A低时延技术以及AR/XR技术的体现,面向未来5G-A甚至6G,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动新业务模式变革的机会。

关于5G的商业模式,Christopher Price表示,在4G时代,我们的业务主要聚焦于To C领域,但随着5G技术的发展,运营商迎来了更多探索B2B业务的机会,并且发现部分B2B机会在演进过程中逐渐向To C领域延伸。以医疗行业为例,运营商在To C场景中扮演着桥梁角色,有效连接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与接收端。比如,一些医院部署了通过5G连接的机器人,运营商作为连接服务的提供者,为机器人运行及医院整体运营提供连接支持。我们观察到一种全新的服务范式:在传统B2B模式中,企业客户的服务与运营商的终端用户并无直接关联,但如今B2B2C模式正让客户关怀或维护成为多方共担的责任。这意味着,企业对客户连接性的维护与服务,未来可演变为极具价值的增值服务。市场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在这一领域已走在前列,尤其在B2B场景创新中积累的经验,正成为全球其他5G部署节奏较慢市场的重要参考。

Christopher Price介绍说,爱立信向运营商提供不同网络功能的组合,运营商可以选择基础功能,能保障稳固的5G网络,同时包含一些能力或服务。此外,我们还有基于不同用例定制的差异化连接或差异化网络套餐,例如,若运营商需要与游戏相关的业务能力,我们有聚焦上行或低时延等方面的方案组合;有些运营商希望部署节省电池使用的省电式功能组合,我们可提供相应的网络能力和差异化连接能力来帮助省电;还有些运营商比较关注安全,他们可以购买安全方案组合。这就是我们与运营商之间的商业模式。

王浩博表示,从5G网络建设视角来看,To C业务本应是收入的重要增长引擎,因此行业正将更多目光重新投向To C市场的创新与开拓。爱立信正凭借差异化连接的全新商业理念、高性能可编程网络等创新解决方案,构建从5G向5G-A乃至6G演进的长远技术愿景。当前,全球及中国的运营商都在聚焦如何激发To C市场潜力,无论是提出商业模式变革,还是打造全新的网络理念,均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B2B2C区别于传统的B2C或B2B模式,这种理念正在医疗等领域落地实践。王浩博说,以新加坡的应用为例,医生通过佩戴XR头盔的增强现实技术辅助手术,以及机器人技术,将手术时间缩短了30%。。这一案例中,5G作为关键桥梁,不仅支撑XR技术的实时交互需求,更将医疗技术、服务提供者与患者三方紧密连接,形成“技术-服务-用户”的闭环,从而更好的服务用户。

444db5f1ly1i2qfyddn1hj20hk0bnjrn.jpg

爱立信全球网络事业部平台软件与安全总经理Matteo Fiorani

爱立信全球网络事业部平台软件与安全总经理Matteo Fiorani认为,需要将4G LTE的FDD频段更多迁移至5G SA中。选择FDD的原因在于其带宽特性——FDD频段主要用于增强网络覆盖能力,而充分的网络覆盖是保障5G SA服务一致性的关键。目前大城市的5G SA网络服务已表现出色,但要将这种优质服务拓展至全国范围,FDD频段的合理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下很多新兴应用如XR混合现实、AI等这种应用接入到5G SA网络当中,都属于上行需求驱动型场景,这就要求我们强化网络的上行能力。

关于差异化连接,Christopher Price举例说,我们与新加坡电信的合作可追溯至三年前,初期从活动类To C场景切入,通过持续尝试逐步拓展至To B领域。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如今已延伸至B2B2C模式,并开始推出差异化连接套餐。所以在推进差异化连接时,不仅需要深入理解业务本身,还要了解它背后相应的技术。基于这些认知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微调与适配,通过持续验证优化后再落地部署。而部署环节不仅涉及技术层面,业务层面的同步规划同样关键——这本质上是一个边实践边学习的渐进过程。

王浩博补充说,在国内,差异化连接爱立信已与运营商开展了积极探索。例如,我们和中国移动在秦皇岛渔田小镇的合作,就是针对网络直播的特殊流量特性实施了差异化连接方案。实际上,差异化连接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并非要等到所有功能完全成熟才启动——而是随着部分功能逐步落地,便开始进行测试、商用,并与用户共同探索新用例。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模式,我们在新加坡、美国等地也在同步实践。

Christopher Price说,5G是“改变游戏规则”的一代技术,因为5G网络不仅服务于消费者,还面向产业领域,同时承载着大量物联网(IoT)应用场景。我认为当前确实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来支撑5G生态系统的孕育与发展。对我们而言,当务之急是推动5G生态系统加速演进——只有5G技术本身更趋成熟,其生态系统才能逐步成型。在这十年(5G技术从诞生到主导的十年,即本世纪的20年代)的后五年里,整个生态系统将逐步走向成熟,会有更多5G相关用例被采用。特别是在5G-A网络出现后,还会衍生出更多价值。5G的核心在于其生态系统,尽管此前生态系统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令人欣喜的是,此次在上海能明显感受到各界对5G生态系统建设的高度参与度与热情。

Matteo Fiorani补充说,5G初期部署的多为5G NSA(非独立组网)网络,这类网络在起步阶段并未引入过多新用例,主要着力于提升网络性能。不过有一个显著特点:它的FWA用例让宽带连接摆脱了固定设备的限制。北美地区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其在5G货币化和盈利模式上成效显著。如今随着新技术的迭代,5G SA将迎来更多应用场景和获利机遇。

王浩博分析说,5G-A乃至5G本身的能力尚未被充分激发,这也是大家产生焦虑的原因。当下低空经济、AI、行业以及各类物联网的蓬勃发展,5G仍需经历时间培育,不仅依赖技术持续成熟,更需要生态伙伴的协同努力。值得关注的是,新加坡电信等亚太地区生态伙伴已率先实现端到端技术应用,未来会有更多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及APP开发者加入这一进程。我们通过API形式开放5G能力,包括GSMA的Open Gateway、爱立信收购的Vonage,以及作为聚合平台的爱立信成立的新的合资公司Aduna,等,推动整个行业共同释放5G能力。这不仅是爱立信的单点行动,更需要生态伙伴协同参与,让消费者与各行各业共享5G红利。


AI技术助推5G网络建设与应用

爱立信始终如一地重视与发展AI技术。Christopher Price认为,我们不仅在各类产品中使用AI,更借助AI优化频谱利用效率、提升能源管理效能并强化运营效率。同样关键的是,我们期待5G能够应用到其他的产业中,并且AI也能在各领域的得到进一步的采纳或者使用。作为始终专注于连接设备、应用与用户的通信技术企业,爱立信将延续这一核心使命,在未来能够持续下去。

444db5f1ly1i2qfydiufzj20he0aqwer.jpg

爱立信集团亚太区前沿技术总监Christopher Price

Christopher Price说,我在2025上海MWC现场看到,众多企业正将AI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合至产品中,此外,很多运营商也在积极拥抱多元技术与合作伙伴。另外,我也关注到AI领域的新进展,包括AI Agent、AI的部署,以及其为个人通信带来的价值。尤其在用户体验方面,中国运营商通过AI技术优化消费者服务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借助AI能力,不仅能让用户直观了解网络功能与潜力,还能精准提升消费体验。智能眼镜(Smart glasses)的发展也让我深有感触。通过利用云端的连接、边缘侧的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为终端设备提供算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注点已从传统手机逐步延伸至其他的终端设备,而智能眼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并且,我们清晰看到上海MWC的发展方向与爱立信的战略布局非常一致:双方都聚焦于构建完整生态系统,并推动AI在网络中的深度应用。一直以来,爱立信与众多企业一样,致力于通过AI赋能的连接能力,优化企业工作的程序与流程、提升运营效率,让原本复杂的任务得以简化。构建高度协同的生态系统很有必要,并且有助于我们的发展。

Matteo Fiorani表示,以往我们更多聚焦于下载或下行能力,而随着AI与XR应用的大规模兴起,上行需求显著提升。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针对上行能力增强及上行负载增加,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另外在探讨AI时,我们谈到了两种不同方面:AI for RAN与RAN for AI。AI for RAN的核心是借助AI技术提升网络性能、降低成本并减少能耗。在这一用例中,已有部分网络实践落地,比如爱立信推出的一些AI相关功能,可在不同网络层级提升性能。我们也在持续探索,未来有哪些可以增强的网络功能与性能优化点可应用于运营商网络。RAN for AI探讨的是当前RAN如何更好地支持日益增多的AI应用。随着AI技术被广泛引入,我们期望RAN在持续演进过程中,能进一步适配AI应用需求,包括应对新AI应用带来的流量增长挑战。例如,无人机对网络性能要求极高,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导航功能时,精准的导航能力是其落地应用的关键。我们探讨了RAN是否能在时延、可用性、保持性等方面,为无人机导航等AI应用提供有效支持,这类场景对RAN的技术适配性提出了明确挑战。

那么,AI技术可以给网络带来哪些变化?运营商怎么才能更好应用AI?Matteo Fiorani回答说,实际上,在技术堆栈的不同层面都能借助AI进行优化,尤其是无线接入网(RAN)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因为第一层AI应用的空间不是很大,第一层已经充分优化了,但是在第二层比如在调度层,第三层在流量的管理层,都可以有大量AI使用的前景。AI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当需要协调优化多个复杂目标时,AI就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无线接入网(RAN)领域尤为明显。在RAN以上的层面,AI同样可用,包括网络管理、部署规划、洞察获取,以及网络实时运维、故障修复等场景。通过大量引入AI技术,可让现有网络向更高度的自主化、自动化方向演进。

Christopher Price则表示,爱立信正大力投资从不同层面来研究自智网络。未来,许多先进企业将在网络中开展“协同式学习”——已部署AI能力的企业可通过网络与其他功能模块交互学习,进而提供优质服务,例如:洞悉网络运行状况、掌握网络资源分布、预判潜在故障,以及明确网络性能最佳的使用场景与时段,这些都是未来可实现的目标。

王浩博总结说,除了提升网络整体性能,AI在运营商网络规划阶段也能发挥关键作用。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通过提前优化规划方案,将让网络部署更科学高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用户体验优化方面,运营商可借助AI为终端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例如美国T-Mobile在5G-A建设中,就将AI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手段。此外,AI还能助力网络节能:通过智能调控降低功耗(Power Consumption),提升运营效率。除此之外,无论是网络规划、建设、优化,还是产品设计与运营,AI都能深度融入——运营商与设备商作为整体,可在全流程中共同挖掘AI的应用价值。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163337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