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8月10日发布2023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5%,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速为6.3%,受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较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从环比来看,二季度GDP环比增速为0.8%,较一季度的2.2%明显回落,国内经济修复动能有所放缓。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轨道,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服务业持续向好发展,中国经济将保持现恢复向好的总体态势。不过当前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依然不强,民营企业信心依然有待提升,房地产行业仍处于筑底阶段,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进一步凸显,经济回升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同时,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放缓将制约中国出口增速。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有望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释放内需潜力,支撑经济平稳增长。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表示“我们预计随着居民收入的改善,叠加政策支持和消费意愿的回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增强。此外,创新动能持续赋能经济增长,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预期中国经济2023年有望实现5.5%的增长。
产出方面,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受益于去年较低基数,二季度工业生产同比增长4.5%,较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但是也要看到,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工业生产的表现依然偏弱,去年较低的基数并未给工业增加值带来较高的增速。企业依然处于去库存的阶段,工业利润下降,叠加出口增速放慢等因素,工业生产仍面临压力。展望未来走势,高炉开工率、水泥运转率等高频数据显示,7月产能利用率有所回升,生产动能预计将进一步恢复。
需求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5%,较一季度继续提升。上半年社消零售增速8.2%,较一季度提升2.4个百分点,特别是餐饮、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回升明显。不过,从过去两年平均增速来看,一季度为4.5%,二季度为2.8%,二季度消费增长动力已有所回落,距离疫情前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当前消费修复动能仍然温和,居民消费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展望前期,收入增速回暖将为下半年消费稳定增长提供保证,随着宏观政策在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领域进一步发力,消费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投资方面,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较一季度放缓1.3个百分点,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继续发挥支撑作用,房地产投资拖累加大。民间投资依然低迷,上半年同比下降0.2%,连续两个月录得负增长,反映企业家信心仍然不足,市场投资的内生动力未有效激发。展望前期,在政策支持下基建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投资在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下也将保持一定韧性,房地产投资由于当前房地产销售依然面临压力,房地产投资链前端的拿地以及新开工面积仍在下降,未来房地产投资还将会低位运行一段时间。
出口方面,以美元口径计算,上半年中国出口同比下降3.2%,降幅较一季度扩大1.7个百分点。今年前四个月,在前期积压订单集中释放以及新能源产品优势增强等因素的支撑下,中国出口好于其他主要出口型经济体,也好于市场预期。不过5月份以来,随着外需进一步走弱叠加基数抬高,出口增速重新转负。贸易伙伴方面,俄罗斯、中亚五国和非洲成为上半年中国外贸的主要增长点,但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速延续去年的回落趋势,与东盟外贸增速也转为负增长,欧美终端需求走弱对中国与东盟贸易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展望前期,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制造业PMI仍处收缩区间,短期内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动力不足,我国出口增长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不过 “新三样”等新能源产业链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有助于缓解海外需求不足对我国出口的拖累。
财政政策方面,低基数以及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财政收入持续改善,上半年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3%,较一季度的0.5%大幅提升12.8个百分点。但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同比下降16%,主因卖地收入继续表现低迷。综合来看,上半年广义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长7.1%,高于今年的预算目标4.9%,不过仍比2021年同期低8.6%。在此基础上,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3.9%,总计完成全年预算的48.7%,进度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社保就业、卫生健康和教育领域支出增速较快,体现财政对基本民生、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不过受收入持续减少的影响,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下降21.2%,降幅较去年全年大幅扩大18.7个百分点。综合来看,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累计同比下降3.6%,延续了去年年中以来的回落趋势,明显低于年初制定的预算目标(增长5.9%)。下阶段积极财政政策将继续加力提效,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上加大补贴力度,同时帮助企业降低经营负担,改善盈利质量,助力经济复苏和微观基础的改善,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
货币政策方面,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总量方面,6月30日央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价格方面,6月上旬,主要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5到25个基点不等。6月13日,央行下调逆回购利率(OMO)和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各10个基点,随后在6月20日下调1年期和5年期LPR各10个基点,进一步降低个人贷款和企业融资成本。结构方面,今年以来,央行强调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宽松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确保利率水平合适。预计下半年仍有降准降息的空间,引导个人贷款和企业融资成本下行,提振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意愿。
7月24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内需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于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从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内需、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等多方面做出安排,总体基调积极,展现了支持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立场。
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政策方面,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财政政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防风险等;货币政策,继续发挥好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扩大内需仍是政策首要着力点,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采取措施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并支持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并将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房地产政策力度有望加大,会议明确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要适时调整优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当前核心一二线城市政策优化空间仍较大,例如放宽限购、限贷、限价等。此外,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建以及闲置房产盘活将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的重要举措和方向。
活跃资本市场相关制度规则有望出台,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
此外,会议还表示将制定出台更多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政治局年中会议结束之后,政府陆续出台了恢复扩大消费“20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等措施。住建部从降低首套房首付比、落实认房不认贷等方面明确后续楼市调整方向。证监会也表示将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资本市场活力,预计还将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
国际方面,7月IMF发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上调至3.0%,较4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2024年预期保持不变。但IMF同时认为,虽然近期经济增长意外向好,但全球经济依然面临多重下行风险,如通胀持续、新兴经济体债务困境以及地缘经济分裂加深等等,增长依然疲弱。发达经济体增速显著放缓,预计将从2022年的2.7%降至2023年的1.5%,其中美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为1.8%,2024年放缓至1.0%,欧元区今明两年的预期增速分别为0.9%和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保持稳定复苏的势头,增速将稳定在2023年的4.0%和2024年的4.1%,不过,其内部经济体复苏分化严重,一些大宗商品生产国将因出口收入下降而拖累经济放缓。预计全球通胀水平将从2022年的8.7%下降至2023年的6.8%和2024年的5.2%,绝大多数经济体将继续高于通胀目标水平,且核心通胀下行速度要更加缓慢。对于大多数经济体而言,未来首要任务依然是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同时,实现通胀的持续下降。
在政策分析部分,本期报告对2023年二季度政府发布的重要政策和相关热点事件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内容包括:五部门印发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我国加快“双碳”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多部门支持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支持民营经济31条措施出台。
2022-12-16
MWC上海2023将于6月28-3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2023-02-09
2024-02-27
2022鸿蒙开发者大赛应用创新赛道收官,中国赛区21个优秀作品获奖
2022-12-19
2023-02-08
东方国信基于比科奇PC802 PHY SoC的5G一体化皮基站在运营商测试中展现多项优异结果
2023-02-27
2023-03-10
Littelfuse推出适用于空间受限设计的超小型包覆成型磁簧开关解决方案
2024-02-27
中国移动联合华为发布业界首个“0 bit 0 watt”节能创新成果
2023-06-30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