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简称“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圆满落幕。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市场主体的力量,共同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为产业链参与主体提供了充分的沟通合作平台。
毕马威中国在本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期间带来了诸多研究成果和行业洞察报告。闭幕日,毕马威中国以“气候投融资、碳交易、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为主题,现场分享《中国可持续金融发展洞察白皮书》和《净零城市》两份行业报告,并且还以“进或退·和而不同的转型金融策略”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并举办了一系列圆桌论坛,全方位展示了毕马威中国在行业内的最新洞察及专业服务。
毕马威中国分享《中国可持续金融发展洞察白皮书》 共话碳金融发展新格局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碳交易与碳金融业务已经在中国逐步展开。交易工具、融资工具、支持工具等各类碳金融产品和金融手段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毕马威中国金融行业ESG咨询主管合伙人支宝才表示:“中国碳金融方兴未艾。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类金融机构已经围绕碳资产开展了各类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尝试。然而围绕碳金融生态的顶层设计尚有待细化,衍生品市场尚未成型,交易活跃度相对较低,价值功能作用薄弱。相较国际领先碳市场,我国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赖于各市场参与者共同建设,久久为功。”
毕马威中国在本次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重磅分享《中国可持续金融发展洞察白皮书》。报告围绕可持续金融市场各分支板块做了充分探讨,解读了2022年可持续金融市场调研的成果,并为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展望。毕马威中国金融行业ESG咨询主管合伙人支宝才认为:“市场变革日新月异,准确理解可持续金融市场格局与核心内涵对从业者尤为关键。毕马威作为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希望通过洞见分享与发展前瞻,协助市场规范化发展,为中国金融机构向可持续转型保驾护航。”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教授表示:“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金融机构绿色转型,一是需要更加重视传统经济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需要更加重视‘草根绿色金融’的创新与探索,三是需要更加重视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
中国碳市场孕育着巨大机会,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呼声高涨,碳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碳金融发展未来可期。毕马威中国金融行业ESG咨询主管合伙人支宝才主持了“破局碳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圆桌论坛,参与嘉宾包括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教授、人保财险上海科技分公司总经理黄子羿、国泰君安碳金融负责人仝岩、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柏松。嘉宾们表示:“碳金融发展高度依赖成熟的碳市场体系。当前各类金融机构立足自身业务特征,积极探索碳金融创新,有益实践颇丰。未来推进创新模式的复制生根,打通碳金融生态的协作模式,是各金融机构的重点发力方向。”
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毕马威中国发表“进或退·和而不同的转型金融策略”主题演讲
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能够为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提供融资新选择。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合伙人蔡诗聪发表“进或退·和而不同的转型金融策略”主题演讲。蔡诗聪认为:“在推动公正转型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投资者应该重视公正转型问题并将其纳入到投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尤其是在投后阶段,投资者可以制定气候主题的投后参与策略,并搭建数字化平台监测和报告参与结果,推动被投企业通过不同的路径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转型是全球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来助力低碳转型。在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毕马威中国展台,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副总监陈丽晶主持了主题为“机构投资者如何助力低碳转型”的圆桌讨论。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ESG研究总监房向、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ESG研究主管王博等嘉宾分别从一级市场投资和二级市场投资人角度,对在基金投资和管理的过程中如何促进被投公司或资产组合进行低碳转型的相关经验与体会进行了探讨。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环境社会高级专家陈志伟从多边金融机构投资者视角,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如何引导和促进投资机构和融资项目向绿色和低碳转型进行了分享。
几位圆桌嘉宾表示机构投资者从财务实质性的角度开展沟通更容易与企业达成共识,以提升企业自身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理解以及企业开展低碳转型相关工作的主观意愿。与此同时,嘉宾们共同呼吁监管机构加快ESG投资顶层设计,使投资人及企业有清晰且可执行的参考标准,从而有效促进全社会的低碳转型。
聚焦金融驱动力 寻找碳中和实现路径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碳资产信息化与碳金融的发展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手段。毕马威中国交易战略和并购融资合伙人李晶表示:“碳资产信息化通过提供关于碳排放量、碳汇、碳权等的精准数据,使我们在管理和减少碳排放上具备可视化的视野并且便于制定针对性的减排策略。碳金融则借助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碳资产信息化与碳金融的协同发展,代表着科技与金融的互融,为实现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碳资产和碳交易是低碳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和发展潜力。在“圆桌论坛:碳资产和碳交易的前沿洞察”中,北京易航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总经理丁莹、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章、上海奕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郑开宇就碳资产和碳交易的现状、前景、挑战和机遇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最佳实践。与会嘉宾表示:“虽然中国与欧盟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各有不同,欧盟碳市场近20年的发展历程给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而言,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长期来看,中国碳市场仍需通过降低门槛来纳入更多市场参与方,发展碳金融来活跃市场和增强流动性,发现碳价来引导企业低碳转型,从而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聚焦零碳发展 毕马威中国发布《净零城市》报告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正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贡献。当日,毕马威中国发布《净零城市》报告。报告重点揭示了制定有助吸引可持续融资的城市净零排放政策和措施的重要性。城市孕育创新,创新则通过新的参与方式、商业模式和法规促进转型,以吸引投资并从市场中获取解决方案,从而加速实现净零排放。毕马威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合伙人沈同生表示:“2030目标和2060目标都旨在推动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并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但二者有着不同的着力点。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需要中国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来减少碳排放。同时,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市场体系和监管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以促进减排措施的落实。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则需要中国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各个领域实施全面的碳减排措施,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碳汇建设等。同时,还需要加快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此外,毕马威中国“我们的影响力计划”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华南区咨询服务首席合伙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彭富强主持了主题为“实现‘双碳’目标、启动‘低碳工业’新征程”的圆桌论坛,并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行动联盟秘书长彭峰、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李孜、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生产基地优化资深总监张理就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低碳工业”发展深入探讨。彭富强先生表示:“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核心目标之一应该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十个明确’的重要论断,其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的工业生产正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为促进行业脱碳和零碳发展,需进一步加强法律、财税和金融等体系建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完善包括碳交易在内的绿色交易体系等举措,共建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量化评估可持续发展价值 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企业和投资者关注的重要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既可以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提升市值。
毕马威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监肖红认为:“ESG影响力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风险和机会,促进企业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转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值。ESG影响力评估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量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帮助他们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在圆桌对话环节,肖红围绕“如何衡量评估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价值和收益”与经济学人智库(经济学人集团)总监肖宇超、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可持续投资部主任苗红、标普全球大中华区ESG企业支持总监张雨锋展开热烈讨论。
嘉宾张雨锋先生表示,随着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机构投资者、资产管理人、金融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关注企业财务表现之外的综合价值,参考ESG外部评级衡量公司可持续发展长期绩效,并用于分析和比较不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领先者和落后者。嘉宾苗红女士表示,将ESG因素嵌入投资决策,践行可持续投资或负责任投资理念,是企业及机构投资者推动更广的社会层面低碳转型、实现积极影响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识别可持续投资相关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预判对应的潜在风险,量化并评估其对企业所带来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中国双碳目标实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嘉宾肖宇超先生就经济学人智库对450名机构投资者做过一项调查进行了分享,介绍了投资者是如何衡量和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实现的价值,以及如何将企业的ESG表现及其投资回报纳入相应的决策中。
毕马威中国直播间:对话ESG低碳创新实践企业
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现场特别设立主题直播间,本次直播的主题为“未来·ESG大奖获奖企业低碳实践分享”,毕马威中国荣幸邀请到ESG大奖赛的获奖企业分享他们的减碳实践。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咨询顾问曹俞暘作为主持人,与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关经理吴玲、科思创(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可持续发展和公共事业部可持续发展战略总监俞臻阳进行了互动讨论。嘉宾们介绍了企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目标、落地方案与低碳实践案例,并就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畅想。
毕马威中国希望通过“未来·ESG”大奖颁奖典礼认可和激励企业参与ESG实践,促进交流与协作,建设“增益社会、构筑未来”的全球网络。同时搭建起平台,让各位学者专家的研究和企业家的实践在这里产生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帮助企业做好准备,以更高的透明度、更强的韧性和更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成为趋势的引领者,并与社会各界团结协作,共同推动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进程。
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毕马威中国碳中和颁证仪式
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是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毕马威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办会理念,通过低碳搭建、绿色出行、环保物料等低碳措施,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对本次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进行核算,并购买经核证的中国自愿减排量,以抵消本次活动产生的全部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业务总监彭峰为毕马威的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活动颁发了碳中和证书,在颁奖过程中介绍了本次次活动碳中和的评估审核过程,肯定了毕马威为本次活动实现碳中和所做出的努力,并且希望更多企业也能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自觉承担低碳责任,积极践行低碳发展理念。
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期间,毕马威中国通过报告发布和解读、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呈现了诸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展示了最前沿的专业服务能力和构建绿色生态资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毕马威中国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度讨论众多热点话题,进行诸多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为促进市场规范化发展、推动行业低碳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毕马威智慧。
从按需印制到按需定制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与贵州贤俊龙力推酒包装数字印刷解决方案
2023-08-21
宏杉科技全标段第一份额中标“中国电信IT存储设备(2023年)集中采购项目”
2023-08-08
EMC对策产品: TDK推出用于高音质设备音频线的噪声抑制滤波器
2023-11-21
2023-09-12
2024-03-26
风河提供Wind River Studio支持NTT DOCOMO开展5G vRAN基站商业化部署
2023-09-28
2024-07-03
Hitachi Vantara包揽“能源之星”认证的现有最佳存储解决方案前三甲
2024-10-15
广和通5G R16模组FM160-EAU获得澳洲主流运营商Telstra认证
2023-08-04
2024-07-31